“村超”与“浙BA”的火爆秘诀:草根体育赛事如何跨越圈层?
在贵州,成立仅两年的“村超”吸引了全球近30支球队、1100多名球员参与交流。而在浙江,“浙BA”这一省级业余篮球联赛,竟然出现了10万人同时在线抢票的壮观场景。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根”体育赛事,为何能频频火爆出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贵州“村超”:草根选手,公平竞技
第三届“村超”赛事已成功举办,参赛队伍从最初的20支增至108支,覆盖了榕江县20个乡镇的村寨。球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坚持“谁行谁上”的原则。为了保证赛事的草根性,中国足协注册的在职职业球员及有过相关职业足球经历的球员不得参赛。
“浙BA”:群众参与,本地特色
“浙BA”作为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的业余联赛,参赛选手必须是非专业选手,且必须为本地人。为增强城市间的对抗性,参赛运动员必须年满18周岁,根据身份证号前四位和前六位代表所属市或县(市、区)参赛,或者达到落户和缴纳社保的年限才能参赛。
“浙BA”打破了传统赛事“看与被看”的界限,球员和裁判可能就是邻居或社区篮球场的常客。这种“熟人社会”般的观赛体验,让胜负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牵动全城情绪的集体叙事。
草根足球赛在榕江一直持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在县城河边的草地上建了一个简易露天足球场。如今,全县有100多支群众性业余足球队,球员3000多人。
浙江几乎每个村都能拉起一支篮球队,而“浙BA”的首赛地诸暨,更是我国最早开展篮球运动的地方之一,被誉为“篮球之乡”。
“村超”与“浙BA”不仅靠运动出圈,更凭借文化和实力圈粉。
贵州“村超”:非遗资源助力赛事发展
自“村超”火爆出圈以来,榕江县的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表现形式,与绿茵场、足球文化互相促进、互相赋能。村民将侗族萨玛节、苗族牯藏节、木鼓舞、苗族百鸟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带上“村超”舞台,惊艳世界。
浙江“浙BA”:赛场成为地方实力“秀场”
在“浙BA”赛前,各城市纷纷互赠特色礼物,如富阳糕点、金华火腿等。比赛中的中场秀更是精彩,展示了各地的底蕴和特色。
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村超”与“浙BA”的发展。榕江县将赛事IP与非遗巧妙结合,成为世界级体育旅游目的地。而浙江则通过篮球赛事,撬动文体旅商消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